日前,省教育厅组织遴选第六批落实“双减”工作典型案例共17个,供各地各校结合实际学习借鉴,持续巩固深化“双减”工作成果。
1.福州市群众路小学教育集团实施“633”作业管理法。学校坚持“减总量、提质量、重实践、增趣味”的原则,在作业“数量”上做减法,“质量”上做加法,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一是探索作业管理新思路。强化总量管理、统筹管理、公示管理、质量管理、批改管理、考核管理,形成校长设置目标、部门培训考核、年段辐射监管、班主任沟通协调的全员协同扁平式作业管理模式,对作业量、作业完成时长以及作业批改情况及时跟踪,提升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二是打造作业形式新样态。实施作业设计体系化,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重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向“综合、激趣、深度学习、解决问题”转变;作业布置分层化,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和综合能力进行分层,实现日常作业自主选择、每周作业自然分层、阶段作业自定标准;作业形式多样化,重视参与性、过程性、实践性,坚持多维度、多层次、多元化。三是创新作业评价新形式。多关注过程,通过优秀作业评比、文化墙粘贴、精彩解答分享等进行有效的过程性评价;多关注个体,给予每个学生产生成就感的机会;多形式激励,通过“和喜爱的老师合影”“与校长共进下午茶”等活动,让学生在完成作业中体会自我成长的乐趣与成就。
2.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智慧作业”为精准化教学提供技术赋能。学校依托智慧教学平台,利用“智慧作业”服务教师高效辅导学生学习,服务学生自主查缺补漏,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一是作业智批,精准分析学情。在不改变学生书写习惯和教师批改习惯的前提下,教师采用点阵智能笔动态采集学生每日作业学情,通过ocr光学字符识别、ai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及时进行作业智能批改,结合学科多维知识图谱,即时生成每个学生专属的错题集,提供专属的个性学习方案。二是云端智辅,有效推进教学。教师根据数据分析,利用智慧教学平台“云黑板”功能,在触屏白板上点击对应的知识节点,实时调取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数据,呈现共性问题或优秀成果图例,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以此推动有效课堂互动、分层作业布置、专题辅导等精细化教学工作,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三是创新智研,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各备课组在校本研修活动的策划与准备、实施与操作、梳理与提升等环节中将智慧作业与学科教学相融合,提高智慧作业在研修主题确定、方案设计、课堂观测、赏析评议、梳理反思、实践应用中的效用,促进课堂质量提升。
3.南平市建阳区实验小学借力“三个共同体”优化作业管理。学校积极构建教师合作、家校协作、信息化协同体系,优化作业的设计、评价、展示等环节,提高作业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一是组建研修共同体,让作业设计优“质”。组建校级、教研组、备课组三级研修共同体,校级进行顶层设计引领,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作业观,教研组结合学科特点进行专项培训与检查评比,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备课组共同设计修改作业,由参与教师提前一周编好作业,集体备课讨论后确定年段基础作业与个性化作业,结合班情补充班本作业。学校建立校本作业库,在循环使用中不断完善。二是借助家校共同体,让作业管理优“致”。班级作业经学校审核后公布,每月抽取10%的家长,对学校作业的设计、布置、批改等情况进行评价,根据家长意见不断优化改进。结合校园文化特色,创建“国学经典”亲子诵读会,以“线上打卡”与“线下挑战”的形式,评选“小小优秀诵读者”“经典背诵小达人”“书香家庭”,形成校园作业文化品牌。三是依托信息化共同体,让作业展评优“志”。学校微信公众号开展项目式作业嘉年华活动,利用媒体平台开展“暑假我来当主播”活动,完成学生暑期课业讲评辅导。语文组通过“书香博士”平台展示学生阅读成果,数学组利用视频号发布学生数学说理视频,激励学生深度学习,认真完成作业,让优“志”学子崭露头角。
4.晋江市教师进修学校建设区域初中校本作业资源库。学校汇聚全市427名各学科名师组建校本作业研究团队,研磨打造区域校本作业资源库,实现优质作业资源的共享,提升区域作业设计水平。一是范围覆盖“广”。作业涵盖初中语、数、英、物、化、生、政、史、地九个学科七到九年级各章节内容,共计1177份,上传到“晋江市教科培管理服务平台——精品资源库”,方便学校直接下载使用。二是研制流程“严”。在校本作业的设计、修改、编制的过程中,多轮审核,保证质量。同时,各学科积极开展专题研训和实测研究,以实际数据佐证作业信度和效度,促进校本作业的应用落地。三是总量控制“准”。根据省颁课程计划,按照每天90分钟,一周450分钟控制作业总量,参照各学科周课时数,测算出不同学科每个课时对应作业量控制时间(语数英20分钟、其他学科12—15分钟),实现作业量精准控制。四是内容品质“高”。作业设计紧扣2022版新课标要求、体现知识结构与重难点,题目与课标要求一一对应,确保重难点内容不遗漏,知识考点不重复。五是层次要求“明”。作业设计包括基础题和提高题,基础题为必做题,提高题为选做题,体现分层要求。地理等学科还突出非书面作业实践应用要求,设计阅读拓展内容,提高作业育人的导向性。
5.莆田学院附属实验小学打造科技教育新阵地。为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营造科技育人氛围,学校多种途径开发科技活动新阵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一是丰富课后服务科技社团。经过前期调查了解,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开创小哥白尼、机器人、图形化编程、3d打印、电子百拼、工程坊等十几个科技社团。学生们在社团课程中学习科学知识,动手操作实践、展示合作成果,培养学生科学观念、科学思维,乐于探究实践的科学素养,奠定良好基础。二是开展课后服务科学阅读。积极打造校园科技文化环境,科学教师为学生推荐适宜的书目;图书馆购置涵盖各个年级的科学类书籍供学生自由阅读;校园《童声报》为学生的科技创作搭建展示平台,让孩子们感受科学的魅力,领会科学精神,涵养科学素养。二是加强课后服务成果延伸。将科学类课后服务课程与学校每年举行校园科技节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为科技节的科学实验挑战赛、小小工程师、小小创客家、科技作品展等活动做准备,以活动激发孩子们的创造热情,营造浓厚的校园科学氛围。
6.龙岩市实验学校开展“学科学,亲体验,增智慧”课后服务。学校将科学融入课后服务,通过“减”(减作业负担)与“增”(增科学实践活动)的有机转换,让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一是“项目活动”拓能力。以课堂知识为基点,通过科学小实验,将科学知识探索延伸到课后服务,科学小制作将知识技能生活化,通过设计制作模型或实物作品等项目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增长智慧。二是“知识分层”提质量。根据孩子不同年龄特征,开发一套由简入深的“主题科学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体系。一年级调色大师、气动缆车、胡克滚轮等活动启蒙;二年级全息投影、磁力传递、张拉结构、潜望镜等活动激趣;三年级风向标、齿轮传动、风力发电等活动乐享;四年级淀粉鉴定、水火箭、空气悬浮球、石墨导电等活动实践,孩子们积极动手参与,在“玩”中“学”。三是“社团活动”筑梦想。学校成立人工智能社团,组织学生开展机器人、科创发明、科技制作等活动,培养他们用科学的眼光探索知识,用科创活动浸润品格,在孩子的心中孕育梦想的种子。四是“多元评价”增热情。为提高学生的参与发现科学知识的热情,让科学活动“有据可依”,制定多维度的活动评价体系,明确评价标准,对优秀作品给予学校平台展示和适当奖励,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品质。
7.漳州芝山中心小学课后服务:“小机器人”育“大智慧”。学校基于“科技荣校”的办学理念,将机器人“带入”校园,参与学生课后服务,通过构建与编程等“小”实践,彰显“双减”育人“大”智慧。一是识变从宜,“机器人”引领智慧环境改造。学校着力打造以“机器人”为主的课后服务特色课程。在漳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下,投入资金3万余元,改建规范科技教室,配置专业装配、编程设施设备,成为课后服务“机器人”课程的活动场所。以智慧环境改造为引领,投资约120万元,用以课后服务硬件环境提升和“机器人”德育环境布陈,提升科技育人、智慧育才环境。二是内提外引,“机器人”凝聚教育资源合力。校内组建教师机器人工作室,定期安排“机器人”教师“走出去”,参加相关培训,通过机器人校本课程教研,提高“机器人”课后服务课程的良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广泛引入社会资源,将相关专家、人才“请进来”,参与“机器人”社团和课后服务课程的授课与指导。利用地缘优势,整合校内外资源,与周边科技公司集团合作,引入相关硬件、凯发一触即发的技术支持。三是学以致用,“机器人”激发创新实践热情。在课后服务中,开展“机器人”拓展研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自身生活体验,设计新颖性、实用性兼有的“机器人”,目前有智能水龙头、智能书架、智能停车场、智能轮椅等创意成果;常态化开展科技节、科技实践作业布置,搭建线上、线下两级展示平台,树立创新榜样,增强学生的实践热情。
8.宁化县连冈小学打造“书香 ”课后服务课程。学校探索在课后服务中融合书香教育,打造“书香 ”课后服务课程,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一是“书香 创作”促表达。通过开设竹雨文学创作班、听写大赛班、四君子颂诵读演讲班、阅读考级班等课后服务阅读专班,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言语实践机会,满足孩子个性化表达需求,提高学生“读写诵”表达能力。二是“书香 劳技”育心性。促进阅读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开设玉扣纸制作和创作、木活字印刷、茶艺等课后服务劳动课程,通过玉扣纸诗书画创作、木活字诗文雕刻和印刷、茶艺讲解表演等形式,将学生的阅读积累在劳动实践中得到展示和提升,培育学生勤劳、吃苦、耐心的心性。三是“书香 艺体”美心灵。在课后服务中积极推进艺体类课程与阅读的跨学科整合,开设诗词韵律操、书法、国画等课程,把古诗词融入健美操,在纸扇、油纸伞等物品上写诗作画,加强学生的阅读活动与体育、美育的融合,促进学生美好心灵的形成。四是“书香 展示”亮风采。加强课后服务成果展示,开展艺术节、体育节、诗词大会、听写大赛、现场书写大赛、“快乐读书吧”等活动,通过戏剧、诵读、写作、制作等形式展示学生参与课后服务阅读活动的成果,激发学生参与课后服务的热情。
9.福州市鼓楼区把好第三方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三关”。为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丰富学校课后服务内容,鼓楼区建立引入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机制,让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成为学校教学的有益补充,开展多彩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一是严格机构筛选,把好“入门关”。坚持普惠公益原则,鼓励具备资质的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区教育局成立课后服务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遴选小组,立足学校实际情况与具体需求,对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资质进行审核,综合考评机构相应资质、师资、课程特色等各方面情况,严格筛选确定最优质的第三方机构进校园开展服务。二是优化课程服务,把好“质量关”。各校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立足学校体育艺术等办学特色,挖掘第三方机构的优势教育资源,丰富服务内容。积极整合校外资源,与省体职院、鼓楼区少体校、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科艺宫等对接,促进课后体育艺术类社团活动规范化、专业化,提高学校课后服务课程质量。三是实施动态管理,把好“考核关”。课后服务课程管理采用“双师制”,由专业教练或第三方机构专职固定教师负责授课指导,每学期初提交课程计划。学校教师负责考勤管理、安全保障,学校行政进行巡查,同时探索第三方机构评价方案,以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引进和退出机制。
10.永春县推行“近邻学堂”办好家门口的课后服务。为有效解决学生周末及假期无人看护的问题,永春县整合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倾心打造“近邻学堂”,办好家门口的课后服务。目前,全县共开展“近邻学堂”辅学活动1500多场,约有6.2万人次参与,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课后服务体系,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一是配齐“硬件”。结合县城社区实际,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物业用房或闲置公房,多方筹措资金,添置书籍、课桌椅、电脑、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以及空调、饮水机等日常用品,完善配套设施,全县建成45个“近邻学堂”。二是优化“软件”。采取教师自荐和学校推荐的形式,选派587名“近邻学堂”导师,在周末和假期进驻“近邻学堂”,开设作业辅导、人文乡情、国学经典、手工制作、厨艺、书法、绘画、音乐等课程,免费开展近邻辅学课后服务。三是完善“配件”。出台《“近邻学堂”学员积分管理办法》和《“近邻学堂”导师积分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根据各“近邻学堂”年度积分排名情况评选“近邻好学生”和“最美近邻导师”,并将教师参与“近邻学堂”课后服务的表现作为年度考核、职称评聘、表彰奖励和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鼓励学生和老师参与“近邻学堂”辅学活动。
11.福安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龙江校区校馆合作有效整合校外课后服务资源。学校与福安市“五大馆”合作共建,拓展课后服务资源半径,进一步丰富课后服务形式与内容。一是档案馆里寻传承。学校分年级组织学生参观档案馆,查历史、阅古籍、访名人。在“国际档案馆日”,邀请档案馆馆长到学校与师生开展“档案管理”等研讨活动。二是文化馆里立志向。学校组织师生定期参观文化馆,通过“校馆联动智力闯关”、线上互动等活动,了解家乡文化传承与发展,树立发展家乡的远大志向,助力学校课后服务。三是博物馆里见乾坤。学校组织“雏鹰假日小队”走进博物馆,参观馆藏文物,聆听文物保护介绍、鉴赏文物,感受历史魅力;坚持在馆里举办雏鹰秀场、文物保护专场论坛等实践任务,在真实情境中开展项目式学习。四是图书馆里融学科。借助图书馆“书香伴童年”阅读推广平台,由教师推荐学科书目指导共读,以小视频形式在平台上交流心得,联合开展“百年风华党旗红校馆共建书香浓”读书活动,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五是纪念馆里铸精神。加强家校协同,以家校共育的方式,发动家长带学生参观闽东革命纪念馆,听红色故事、画抗战路线、尝畲家米饭,开展钻隐秘地道、当红色讲解员等体验活动,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12.泰宁县水南小学家校社齐发力,促进课后服务质量提升。学校坚持家、校、社共育理念,积极创建共育平台,合力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用责任和爱心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一是家长助教,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根据家长的职业和专长,采取分班、分时段的方式,组织家长志愿者进校园参与课后服务,给学生带来了法制安全、传统文化、职业启蒙、健康生活等专业化特色课程,为学生创设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有效提升课后服务的吸引力。二是社团助力,促进家庭有效陪伴。学校开设“国学经典与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社团,每周三安排一节“亲子共学 文化养正”活动,邀请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通过国学经典与传统文化研读、心理健康促进等动静结合的方式,把“陪伴、关心、理解、引导”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和家长,增进亲子关系融合,促进家长有效陪伴、科学育儿。三是社会助推,拓宽课后服务平台。依托国家“科创助力‘双减’试点项目”,组织科普志愿者进校园,开展科普巡展、讲座、体验、创作等内容的教学服务,培养学生勤动手、善动脑、爱科学、乐创造的科学素养,将科普种子深深埋进学生的心里。学校还与中国女童保护基金公益组织、社区、消防、公检法等共建单位长期合作,利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开展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学习实践安全知识,体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促进综合素养提升。
13.厦门市大同小学打造立体化午托“矩阵”。为创造更好的午托环境,让学生吃好、休息好,学校创建“同心圆”午托服务中心,开展让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的立体化午托服务。一是搭建全程透明的管理链条。学校邀请家长代表成立“午托委员会”,让家长成为午托管理的深度参与者、推行者。家长可现场参观午托环境、参与共同选择配餐公司、进行陪餐等。同时,配餐公司每周提前发布菜单,学校的午托教师定时发布学生的就餐、午休实景图像视频,实现管理的全程透明。二是打造全景成长的生活空间。学校分别在两个校区开辟生活空间,分设就餐区、阅读区、休息区,让学生可以自主阅读,多样的生活空间也成为学生沟通交流情感的空间。三是创建全程育人的午托服务。学校将礼仪教育、劳动教育渗透到午托服务中,开发围绕“就餐、阅读、午睡”的系列微课,引导学生学习折叠被褥、整理物品、垃圾分类等技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等美好品德,在午托的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自主的品质,让学生学会生活,健康成长。
14.南安市创新假期托管服务模式,“家园”变“学园”。为解决假期家长因工作等原因无暇看护孩子的问题,引导农村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合理利用假期时间,南安市教育局推动各校积极创新假期托管服务模式。一是“家园”变成“学园”。多所学校组建“家庭学习点”,以班级为单位,一个班级可分为多个学习点,根据学生家庭地址分布情况以及学生学习特点进行分组,每组选择其中一户有条件的家庭作为“学园”,假期组织学生集中学习。二是“家长”化身“校长”。由提供学习点的家长担任“校长”,负责统筹协调学习点各项事宜,组织热心家长轮流参与管理学生学习,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假期安全,让假期没有时间看护孩子的家长更放心。三是“教师”成为“督学”。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分设学习点,制定分层学习计划、学习方式、布置学科作业。学习能力较强的,以提升水平为主;中等层次的,以补缺补漏为主;学习能力较弱的,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主。教师由平时“教”主角转为“督”配角,定期下点家访,对学生学习进行指导。四是从“共学”到“研学”。学习点除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假期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外,还因地制宜组织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短程研学,并邀请大学生志愿者、民间艺人、当地乡贤等开展才艺训练或微型讲座,丰富学生假期生活,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5.建宁县闽江源小学关爱教师有“三度”。为在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减轻教师负担和压力,学校从“三个度”上关爱教师,致力打造高质量、有温度的课后服务。一是在“家”字上聚合力,暖心关爱有温度。设立教师休息室、教职工食堂、阅览室等,打造温馨、和谐、快乐的“家”氛围。通过教师代表会,增强教师共同管理意识,发挥主人翁作用;开展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双减”政策,理解教师工作困难;组织“暖心”活动,周二、四下午设为教师健身日,开展长桌宴、春秋游等,缓解教师工作、心理负担,提升教师工作“精气神”。二是在“研”字上做文章,教师培养有力度。以“正源教育”为办学理念,重视教师教书育人职责,依托集体备课,打造“启源136”高效课堂模式,实施“育雏-丰羽-展翅”教师专业成长工程。针对新教师占半数等情况,利用教师座谈会,开展政策解读、师徒结对、推门听课等活动,帮助新教师适应岗位,关心、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三是在“情”字上下功夫,柔性管理有尺度。学校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管理下,重视人文关怀,积极争取政府、社会力量支持,加强教师课后服务待遇保障,落实“弹性工作制”,柔性出勤让教师自主安排休息时间;畅通教师意见反馈渠道,及时解决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减少教师后顾之忧,提升教师归属感、幸福感。
16.南平市实施报批制度规范课后服务管理。为保证课后服务工作规范有序开展,避免出现利用周末和节假日课后服务进行集体补课或上新课等行为,南平市实行报批制度,细化管理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加强制度设计,严格报批报备。2022年12月,南平市教育局出台《南平市义务教育学校周末违规补课整治管理办法》,要求全市初中周末开展课后服务实行报批制度,小学实行报备制度,明确未经主管局审批报备的学校不得开展周末课后服务。二是明确主管部门,压紧压实责任。南平市明确义务教育学校主要负责人是学校规范开展周末课后服务的第一责任人,各县(市、区)教育局是查处属地义务教育学校周末违规补课的主管部门。通过授权和确责,将管理压力传导到基层。三是坚持一视同仁,公办民办同管。在严禁一切公办学校恶性竞争的同时,南平市也注重引导民办学校规范开展周末课后服务,明确民办学校的审批机关在日常监督和年审等工作中综合考虑其违规补课情况予以处理。四是抓住整治时机,发动群众监督。新学期开学不久,南平市教育局向社会公布举报监督渠道,欢迎社会各界积极提供具体证据、线索。发现线索后,对违规行为及时予以制止,进一步营造公平、透明和群众认可的良好教育环境。
17.福安市实验小学阳泉校区强化劳动教育促“双减”落地。学校将劳动育人与“双减”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育人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中锻炼身体、磨练意志、收获喜悦、体会成长,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是构建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积极探索劳动课程与德智体美课程融合,开展以“劳动淬炼 五育融合”“垃圾不落地 文明创建我先行”“走进四季之美”等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活动,在劳动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学、写、创、研融为一体,感受劳动创作的过程美、成果美、健康美,并在各学科教学中融入劳动精神、劳动观念教育,增强劳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二是拓宽劳动实践协作育人路径。加强家校社合作,在校园内开辟“快乐农场”“百草园”,开展蔬菜和畲药种植,尝试制作香包、香囊、叶艺。在家庭中,根据学段要求分项目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家务劳动,坚持21天家务劳动打卡,以福安市省级无公害蔬菜基地为校外劳动实践基地,组织劳动周活动,开展无公害蔬菜种植体验,了解蔬菜种植新技术,开发绿色、环保、生态的科普课程,感受现代劳动中的创新精神,培养劳动技能,提高劳动素养。三是创新劳动课程评价体系。构建基于五育融合的创新评价方式,使用《劳动实践活动记录与评价表》让学生从德智体美劳五方面进行总结反思,家长对劳动过程进行实时评价,教师利用“红领巾奖章―七彩水娃”争章和“彩虹校园平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颁发“七彩水滴章—劳动小达人”,开展劳动作业成果展示评比,促进劳动课程目标的实现。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