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推进福建“大思政”教育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ks8凯发官方网站

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推进福建“大思政”教育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闽委教育〔2024〕2号
来源: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时间:2024-04-07 19:26

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设区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各高校,省属中职、中小学: 

  《关于推进福建“大思政”教育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已经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2024年4月6日 

  关于推进福建“大思政”教育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福建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的独特优势,牢固树立“大思政”意识,加快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制定如下若干意见。 

  一、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一)工作格局一体化。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育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体系,发挥各自协调、支持、服务、监督职能,以打造国家级、省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为牵引,形成共建共管的全社会育人工作格局。各地要建立定期研究会商机制,经常性组织开展专题研讨与工作会商,统筹地方教育资源,推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各地各校要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和爱心人士关心关爱教育工作,形成一体化育人协同效应。 

  (二)课程建设一体化。将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建立教研资源库、案例库。深化高校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口帮扶普通马克思主义学院机制,并组团延伸至中小学。加强各教育阶段思政课程、教学大纲、教材、读物有效衔接,使小学、中学、大学各阶段的思政课程形成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循环上升、有机统一的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中小学各类课程,推动育智与育德的有机融合。 

  (三)师资队伍一体化。高校要按照标准配齐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小学要配足德育管理干部、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等德育骨干力量,建强专兼职思政课教师队伍,推动各学段教师常态化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集中培训、教学展示等教研活动。鼓励大中小学互派教师挂职、进修、交流访学,建立常态化的跨学段研修、帮扶机制。支持大中小学教师跨学段联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广泛组织开展各类主题活动,邀请省内外名家大师、英雄人物、先进模范、法治副校长、校外辅导员等进行授课。

  (四)育人资源一体化。强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充分挖掘“社会大课堂”的育人资源,形成育人协同效应。以福州、厦门、龙岩等地为中心,依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闽东北、闽西南”区域联盟,推动“大思政”教育区域联动、整体发展。建好用好省、市、县(区)、校各级劳动教育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红色场馆等,实现资源互补共促。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建立虚拟教研室共享机制,打造全时空、全学段网络育人场域。 

  二、加强区域协同的研学实践 

  (一)构建完善研学实践工作体系。一体整合和规划研学资源,绘制本地区研学资源图谱,设计研学线路,打造研学课程。优化课程、师资、场所等教育模块,推动大中小学研学实践横向融通、纵向贯通。福建省“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试点建设协同中心和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建设具有福建特色的大中小学研学实践一体化资源平台。各高校要与“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结对行动,组织师生赴基地进行辅修研学,并逐步引导中小学共同参与。 

  (二)优化整合优质研学实践资源。建好用好高校校史馆、博物馆、重点实验室等场所,丰富全省高校“大思政”教育线上特色场馆建设内容,推动高校场馆资源向中小学开放。大力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开创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结合各地各校特色资源,深入挖掘和运用红色资源、生态文明、海丝文化等育人意蕴。各地各校要结合实际,从工厂、企业、农村、街道社区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史展览馆、红色遗址等,遴选建设一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完善管理办法,优化资源供给。 

  (三)全面推进“行见八闽”工作。支持由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分别牵头闽西南、闽东北两大板块,深化构建校地联合的研学共同体,吸纳周边地区和相关单位,开展“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支持各高校依托自身学科和人才优势,自主设计“大思政课”研学实践有效路径,并面向周边地区中小学生开展专题研学、主题冬夏令营等活动。 

  (四)打造特色主题研学实践活动。重点围绕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造一批研学精品路线,推出一批优质教学资源,设立一批实践教学基地,做优一批品牌示范活动,推进研学实践连点串线、连线成圈。各地各部门要积极支持学校开展研学实践,提供必要的场所条件、师资配备、安全保障等。各大中小学要将研学实践纳入教育教学安排,广泛开展各类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引导大中小学生在研学实践中增长知识见识,打造具有福建特色的实践育人新范式。 

  三、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生态 

  (一)深化拓展区域协同。教育部门联合其他有关部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进一步推进教育主体、干预主体和参与各方的密切配合,构建高度协同、高效运转的社会支持体系。各地加强与区域内高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对接,促进共同课程设计、共同课题研究、共同师资培养、共同活动开发,推动“全社会、全生命周期”心理健康建设。各地各校将红色、生态、信息数字、闽台融合等特色资源和优势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各环节,探索协同共育新模式,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化、品牌化。充分展示各地各校心理健康教育成果,强化工作协同和经验推广。 

  (二)优化社会心理服务。卫生健康部门指导各地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精神(心理)科的建设与管理,为师生提供规范的精神障碍诊疗服务,配合教育部门推动各地各校与属地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全面建立学生心理疾病联系与转介“绿色通道”。人社等部门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高级研修项目和公需科目培训主题,进一步加强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协同共进。教育等部门同步加强对教师群体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的关注,健全完善工作机制。 

  (三)丰富心理援助渠道教育部门充分发挥福建省学校心理健康专家指导委员会作用,组建教育系统应急心理援助小组,利用各地精神专科医院、“12355”以及各类心理支持热线,强化应急心理援助。民政、卫生健康、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和组织要协同搭建社区心理援助平台,支持专业社工、志愿者等面向儿童、青少年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援助。整合教育、网信、公安、卫生健康等部门力量,健全完善心理援助应急预案,有效防止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四)构建家庭积极心理。妇联、文明办、教育、关工委等部门联合省内外名校名师开展家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场所成立家长学校,创新社区家庭教育载体,营造理性平和家庭环境。教育等部门开发各类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配备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相关课程,各大中小学每年面向家长至少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网信等部门创新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有效管理和规范相关报道,营造积极心理氛围。 

  (五)提高预警预防能力。中小学探索建立“校长 德育主任 班主任 专兼职心理教师 学科教师”网格化管理体系,每月开展1次学生心理健康风险研判。高校健全完善“学校—院系—班级—宿舍/个人”四级预警网络和心理危机干预体系,院系定期召开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判会。充分发挥朋辈、社区等各种力量,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与情绪的观察,推动形成全员育心格局。教育、卫生健康、人社等部门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线上线下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知识讲授和技能培训。探索建立面向大中小学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监测专业机构,推动构建完整监测体系。 

  四、推动地方文化传承发展 

  (一)打造文化载体品牌。学深悟透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发挥“侯官论坛”“考亭论坛”“嘉庚论坛”等品牌作用,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以举办文化论坛讲堂等为载体,探寻地方文化源流,全面挖掘精神内涵,提供文化滋养。创新论坛举办形式,提高论坛活动实效,推动各方力量协同打造地方文化标识和人才汇聚高地。 

  (二)加强文化主题实践。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教育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促进各族师生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围绕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以及革命文化、海洋文化、中华福文化、朱子文化、船政文化和客家文化等,开展文化实践、主题宣讲和文艺展演等活动,组织“闽人智慧”主题宣讲进校园系列活动。文化赋能各类育人场馆,推动学校将校史馆、传统文化纪念馆、红色遗址等转化为开展文化实践的有效载体,开展“场馆里的文化实践”。 

  (三)创作各类精品。宣传等部门结合实施福建电影精品工程、闽派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精品工程,策划制作“何以侯官”“红色的土地”“保卫海疆”“武夷山·我们的国家公园”“闽宁纪事”“清澈的爱 只为中国”等作品,打造一批文艺精品。福建师范大学、福建江夏学院等高校要发挥优势,组织编写《侯官文化概论》等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读物。各地各校要推动建设文化创意主题街区、文化体验场馆等,创作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文创作品,以地方历史名人故事为原型,绘制地方人物图谱,编创展演校园情景剧、话剧等,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 

  (四)强化理论研究阐释。各地各校要注重发挥福建独特资源优势,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阐释,推出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支持各地各校建设各类文化研究中心和文化传承推广中心,围绕校地合作、课程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成果凝练等,系统梳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时代内涵、实践意义、特色标识,实现教学引导科研、科研支撑教学的良性循环。宣传、教育、社科联、老区建设促进会等部门以重大研究项目为牵引和辐射,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理论文章、史料集萃和研究专著。 

  五、统筹推进网络育人工作 

  (一)推动网络资源供给改革。各地各校要以传统媒体为基础,增强育人阵地的联动性辐射性,以新兴媒体平台开发使用为重点,增强育人阵地的关注度知名度。各高校要聚焦网络育人,将数字化手段融入思政教育各个场景,重点打造“易班”等若干个高质量和有影响力的高校思政类平台,提高平台建设、运行、服务水平。 

  (二)大力繁荣优秀网络文化。开展高校优秀网络原创内容训练营,优化全省“大学生网络文化节”“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评选机制,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遴选展示一批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积极创作、推广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精品。持续开展面向青少年群体的系列网络普法及云宣讲活动,大力打造“强国有我青年说”等网络宣讲品牌。 

  (三)着力建强网络育人队伍。加强福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建设,培育和组织一支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工作的政工力量。提升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队伍网络育人能力建设。发挥“网络教育名师”辐射带动、引领示范作用,培育选树一批“网络思政精品项目”“网络育人优秀案例”等。举办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网络培训班,组织从事网络思政的骨干教师、学生网评员等群体开展专题研训。探索“网络大v”进校园活动,推动学校与网络媒体打交道、交朋友。 

  (四)守牢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各地各校要严格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通过抓好“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全面提升教育宣传和舆情研判处置能力。组织开展“网聚青春正能量”系列宣传教育行动,增强青少年正确用网和安全防范意识能力。加强青少年网络文明素养,深化教育网络安全管理,建立教育网络安全管理跨部门协调机制。全面落实《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健全教育app审核备案和监管机制,加强教育数据安全管理和师生个人信息保护。 

  六、切实加强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协调。各级领导干部要落实上讲台讲思政课工作要求。各地各校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带头执行联系教师、学生制度,领导干部要带头研究“大思政”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健全“大思政”工作体制机制,主动强化区域、部门、校际间的协调联动和资源交互共享。 

  (二)加强保障支撑。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大思政”教育体系建设的支持,全面提高各学段、各层次、各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在基地资源、经费投入、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完善动态评估机制、综合评价机制和监督检查机制。 

  (三)加强督促落实。各地教育部门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抓好本意见贯彻落实,把工作要求具体化。各校要细化工作方案,将“大思政”教育纳入改革发展整体规划,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统筹协调机制。将“大思政”教育纳入各级教育督导范畴,定期开展督导检查。 

  (四)加强氛围营造。各地各校要加强对“大思政”教育体系建设的梳理总结和凝练提升,大力宣传报道本地本校在内容、形式、方法、机制等方面的新探索和新成效,推动“大思政”教育理念创新、手段创新、体系创新,激发师生参与热情,营造浓厚氛围。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
网站地图